四合院高端服务领域一流企业
填写需求,请相关专家与您联系
本报讯(记者张骜)盛夏时节,烂缦胡同里槐香四溢。行至青砖灰瓦的东莞会馆门前,百年前曾见证东莞籍士人往来的“黑红净”大门被缓缓推开——这座始建于1875年的清代院落,已经完成修缮。
走进会馆正门,金柱大门上的旋子彩画透着古朴雅致。据史料记载,清代光绪年间,东莞籍学者邓蓉镜购置此院,原本是助东莞籍举子赴京赶考而设的居所。科举废除后,转型为东莞商人进京的落脚点。
曾经的东莞会馆里,乡贤们在此互通商情,史学家张伯桢在此考据《清史稿》,文献学家张次溪伏案整理《天桥丛谈》,才女冼玉清留下“不踏京华十丈尘”的诗句。“父亲常说,当年会馆的葡萄架下,总能听见同乡用粤语讨论学问。”年过八旬的张次溪之子张叔文,指着展柜里泛黄的手绘图纸回忆。
踏入重新开放的会馆,一种历史与今夕交汇之感油然而生。作为东莞会馆的改造方,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在改造工程中尊重历史原貌,遍访名人家属,依据口述史料,复原了垂花门的万字纹木雕、庭院的青砖。
“我们改造团队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绣花式’修缮,使东莞会馆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具备现代展陈功能。”宣房大德公司相关负责人张爽表示。
这种“保护为先、活化利用”的理念,正带动法源寺街区内30余处历史建筑逐步“苏醒”,吸引文创、非遗、高端服务等业态集聚。
如今,已经完成修缮的东莞会馆内已有客入驻。500多平方米的四进院落中,挂着“东莞会馆历史研究工作部”的房间内人来人往。东莞籍近代藏书家伦明之孙伦志清和几位东莞老乡正在讨论未来举办活动的事宜。
“我们都是东莞市科技经济发展促进会的成员,承租会馆内的空间,除了发展需要,也是想做一个展示东莞文化,促进交流的窗口。”他说。
据介绍,尽管会馆尚未完全对外开放,游人到此,也可以进院参观。未来,根据承租商户实际情况,将策划主题活动,让更多参观者了解东莞会馆的前世今生。
上一篇:车公庄大街将整治提升